【编者按】为深入宣传三明市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推动“四领一促”(红色领航、生态领向、产业领跑、改革领先,促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中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进一步唱响“风展红旗如画三明”城市品牌,中国网海峡频道推出主题系列报道。
闽中偏西,燕城永安,百万亩竹海翻涌绿浪。从山间笋尖破土,到车间板材成型,再到文旅场景里的竹韵流芳,一根毛竹在这里经历的“生命旅程”,成为中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作为“中国笋竹之乡”,永安坐拥102万亩竹林,农民人均竹林面积6.7亩,居全国前列。然而20年前,单根毛竹售价不足8元,竹农“守着金山难致富”。一根青竹如何撑起绿色崛起的新支点?永安牢记“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的嘱托,聚焦全生命周期重塑竹产业“价值链”:在山间,科学育竹提升亩产价值;在车间,全竹“吃干榨尽”;在城乡,文化赋能“焕发新生”。
2024年,永安竹业产值达117.8亿元,带动3万竹农人均年收入7000余元,竹木集装箱底板占据全球市场30%以上份额。昔日“薄利竹”蜕变为富民强市的“摇钱树”,这场跨越三产的“生命变法”,恰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
“以前一根毛竹卖不到8元钱,竹山光长竹子不长钱。”在永安市上坪乡的竹林里,龙共村竹农杨国松道出传统经营困境,他指出问题“症结”在于:连续采伐让土壤微量元素失衡,叶绿素合成受阻,竹子“营养不良”,亩产值一度不足千元。
破题从“给竹子喂饱饭”开始。2002年,永安市委市政府联合福建农林大学专家团队,开展土壤检测全覆盖,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方案,就像给病人开药方,每片竹山都有专属‘营养菜单’。仅2023年,全市完成了竹林土壤检测,确保水肥精准送达竹根。在福建竹子现代科技园区,科学施肥让亩产值从20年前500元提升至3000元,最高亩产值突破1.39万元。科技赋能让老竹林焕发新生。
科学施肥的同时,永安着力推动竹业设施现代化,机械替代人工,让竹山“血脉畅通”。“以前雇人扛竹,一天工钱200元还没人干,现在有竹山轨道机,成本降了一半”,杨国松算了一笔账:“过去砍一担笋要走两小时山路,现在轨道车10分钟运下山,电烤笋房替代柴灶,每吨笋干能耗成本降3000元,品质达标率从70%提至98%,省工又环保”。近年来,永安累计建成竹山便道4023公里、蓄水池1819口,犹如山间铺就了“毛细血管网”;35台运输轨道机、57台履带机穿梭林间,让竹材下山效率提升5倍;更引入“以电代柴”电烤笋房1114台,既保护森林又提升效率。
“变”中求进,永安的“科学育竹”不断深化。推广竹林FSC森林认证13.53万亩,通过过实施竹山森林经营认证(FSC),推动FSC经营理念和措施的推广实施,为竹产业发展提供高品质笋竹资源保障,累计销售认证原竹837万根。
从“看天吃饭”到“知土施肥”,从“肩扛手挑”到“机械作业”,从“粗放经营”到“标准生产”,永安推进竹林质量精准提升,建成竹林高效示范基地42万亩,平均亩产值达1800元以上,最高亩产值达到13900元,“一亩竹林”真正成为了“聚宝盆”。
在永安小陶、洪田、曹远等竹产业加工区,一根毛竹的“变身术”每天都在上演:竹材被分解;竹片变成制造集装箱底板、车厢板;竹拉丝加工成竹香芯、竹签;竹纤维用于生产竹纺织品。竹屑、竹梢等下脚料被收集制造竹刨花板、机制炭或活性炭,真正做到“从头到尾,物尽其用”。
过去,永安竹加工一度停留在“砍成段、劈成片”的初级阶段,江南体育app下载80%企业生产竹香芯、竹胶合板等低附加值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如今,通过创新驱动,将每一寸竹材“吃干榨尽”,推动价值链从“粗放加工”向“高端制造”攀升,从而实现“一根翠竹挑起百亿绿色产业”的转型升级。
以福建和其昌竹业为例,其生产的“全竹集装箱底板”突破技术瓶颈,填补省内空白。江南体育app下载“坚持创新,心无杂念,深耕竹木集装箱地板领域是和其昌的经营宗旨”,该公司总裁俞艳表示,目前,该公司与国际竹藤中心、中国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现已申请专利技术70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
和其昌竹业公司只是永安竹产业建集群育龙头促转型、创新能力持续“变”优的缩影。永安市引导竹加工企业向终端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江南体育app下载持续打造20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笋竹产品,形成了以竹板材、笋制品为主,竹家居、竹香芯和竹机制炭为辅的竹产业优势集群。
2024年,永安竹业二产产值达98亿元,占竹业总产值的83.2%,带动169家加工企业发展,其中规上企业27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竹木集装箱底板年产60万立方米,占全球市场份额30%以上,竹企业年均入库税收突破亿元,构成了“龙头引领、集群共进”的产业格局。
“全竹利用的深度,决定了产业发展的高度。而制定标准才是真正掌握行业话语权”,永安市竹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洋指出。为此,永安先后组织制定国家标准《竹笋质量分级》、省地方标准《竹重组材》《地理标志产品永安金线项及《金线莲》福建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为建立健全永安竹笋加工标准体系,制定《软包装笋罐头》等6项笋制品团体标准,从笋干加工到竹材应用,逐渐构建起全链条标准体系。江南体育app下载
夜幕降临,江南体育app下载永安红太阳竹居酒店内,竹制吊灯散发着柔和的光,竹编屏风勾勒出雅致的意境。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女士感慨:“住在这里,摸到的是竹的纹理,闻到的是竹的清香,感受到的是中国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生活哲学。”这处由竹地板、竹家具、竹装饰打造的“竹空间”,正是永安竹产业三产融合、“破界生长”的缩影。
文旅融合,让竹海生“金”。永安累计投资5亿元,依托万亩竹海,打造青水畲寨、上坪竹乡等复合型康养基地。游客漫步竹径、体验挖笋、入住竹屋、品鉴全竹宴,沉浸式感受竹文化魅力。始建于清顺治三年的笋帮公栈,作为中国最早的笋业同业公会,如今已成为“竹文化博物馆”,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诉说着永安竹商“诚信经营、抱团发展”的百年故事。连续举办23届的永安笋竹文化节(竹博会),更成为集展销、研讨、文旅于一体的“文化地标”,2024年现场签约项目投资额即达17.64亿元。竹子,从山间植物,蝶变为拉动三产融合的绿色引擎。
工艺设计,点“竹”成金。连续举办七届的国际(永安)竹具设计大赛,征集全球作品超8000件,为产业注入源源创意。从竹里家居的精致茶具,到天昱竹业的艺术灯具,再到竹工艺品远销韩日欧美,竹子被设计师的巧思点化为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的艺术品。竹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推动产学研融合,让设计力成为撬动市场的新杠杆。
竹影婆娑,燕城叠翠。从山间竹笋到全球产业链,从传统农耕到现代产业,从物质利用到文化传承,“永安竹”的“生命变法”,是一场跨越三产的“绿色革命”,也是一场关于资源价值最大化的深刻实践,更是一份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林锦旺、杨捷辉、杨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