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体育城市密码|钟声百年:江汉关的石筑史诗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5-08-04 20:15:19
 到江汉关去!2024年的最后一天,朋友拉着我的手,小心又激动地随着浩荡的人群朝前走,走到浑身发热,直到看到熟悉的坐标。钟声响了,上万个声音一齐倒数,上万只气球刹那飞向夜空,“你好,2025”,光影秀大字投映在这栋古老的建筑上,人们欢呼、拥抱,互道“新年快乐”——这是又一年的跨年夜,寒冷的空气,千万颗热切的心。在江汉关跨年,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年轻人一年中最盛大的仪式。  “江汉关的钟声是汉口的心跳

  到江汉关去!2024年的最后一天,朋友拉着我的手,小心又激动地随着浩荡的人群朝前走,走到浑身发热,直到看到熟悉的坐标。钟声响了,上万个声音一齐倒数,上万只气球刹那飞向夜空,“你好,2025”,光影秀大字投映在这栋古老的建筑上,人们欢呼、拥抱,互道“新年快乐”——这是又一年的跨年夜,寒冷的空气,千万颗热切的心。在江汉关跨年,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年轻人一年中最盛大的仪式。

  “江汉关的钟声是汉口的心跳。它响了100多年,租界的洋人走了,军阀的枪炮废了,日军的飞机炸了,它还在响。”武汉作家池莉在小说《汉口永远浪漫》的开篇里写道。

  屹立百年的江汉关大楼正如武汉历史的背景板,而钟声是从何时响起,又是如何变成市民生活集体记忆的呢?

  7月24日黄昏,92岁的陈爷爷坐在距江汉关几百米远的洞庭街边纳凉,他14岁来武汉,江汉关的钟声几乎伴随他整个人生。“已经听习惯了。”提到江汉关,他往往想起战争与被侵略的历史。“原来是外国人建的,后来成了武汉的标志。”他手指向沿江大道说:“当时从这里一直到那头,都是租界,好几个国家的。”“对江汉关的感情,就是武汉人心里的东西,说不清。”

  家住上海街、79岁的退役军人周冬平因曾负伤右耳微聋,如今钟声他偶尔还能听见。他记得,年轻时,钟声浑厚悠长,附近“做事的人”听到就要准备上班了,学生听到知道要上学。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有了去那里庆祝大事的习惯。他回忆:武汉市要搞个长跑比赛,就都聚到江汉关,一搞什么聚会也在那个地方,到了元旦前一个晚上,更是人多,都要封路;现在跨年是放气球,以前呢是放鞭炮,那空气里全是烟,前面都看不见了。

  由美国蔡司·吐麦士钟表公司制造、汉口达卫长和亨达利钟表行安装的大钟,具有打点和奏曲两个功能,一小时敲打4次,每15分钟奏《威斯敏斯特曲》1小节4个音符,循环播放。在汉口,一句谚语由此流传:“江汉关的钟,有点有谱。”

  起初,钟声服务于税务司。百年前,中国海关被西方把持,按国际通行办法,以天数来计算船舶吨税,超过夜里12时就另加1天。报时的精准关系到税收,出入汉口的船来自世界各地,为避免误差,江汉关一律以钟楼敲点为准。

  1924年1月18日,大钟第一次敲响,此后,又陪伴武汉人走过了一个世纪。很长时间里,45.85米高的江汉关都是武汉市的最高建筑,夜深人静时,洪亮的钟声可以穿透三镇。

  “听得见钟声的地方才是汉口”,钟表时代,江汉关的钟声切割着市井生活。附近的居民听着钟声买菜、做饭、江南体育app下载上班,也在钟声中经历了战争、洪水、瘟疫。

  “我的奶奶做中饭、做晚饭全部听这个钟声,而我们家住哪里呢?住在京广铁路、京汉大道开外,这么远都能听到它的钟声。”武汉作家胡榴明说。

  小说《孕城》里写道:刘瘸子每晚听着江汉关打钟摆烧饼摊子,有一回钟哑了,他揉面揉到天亮才发现误了工,气得朝钟楼甩面杖,“洋和尚不念经了?”

  小说《她的城》里写道:楼下吉庆街的大排档吵得翻了天,钟声却稳稳压住这片混沌。它早就不是英国人的钟了——1998年洪水淹到钟楼基座,它没停;2003年非典街上空荡荡,它照响;武汉人活得粗粝,可只要这钟在敲,日子就还没塌。

  学者张颐武认为:“武汉作家反复书写江汉关,实则是争夺对殖民建筑的解释权,将其从‘他者的钟’转化为‘我们的钟’。”

  一个世纪前,钟声第一次在晨雾中荡开,沉甸甸地撞在江面上。当时,西方列强争相涌入自古水运发达的汉口,修建大大小小的洋码头。客观上,这些设施齐全的洋码头推动了武汉金融、航运体系的发展,使之迅速成为近代国际港口。

  与“东方芝加哥”名号同时传开的还有一句民谣,“千年扁担万年箩,压得腰弓背又驼”。码头工人们蹒跚走过狭窄的栈桥,手中捏着汗渍的“欢喜”,在船舶与岸之间穿梭。白天,他们成为旧照片俯拍视角下一排灰压压的小点;夜里,他们在钟声中入眠。

  钟声也曾不守时。1938年,武汉沦陷,日本人将江汉关钟楼的时钟拨快了1小时,改为东京时间,并规定每日下午5时后实行,不准行人上街行走。彼时,钟声在城市上空飘荡,震慑着人们的心灵。

  钟声也曾改曲。1966年,江汉关钟楼报时乐曲改为响彻全国的《东方红》。改革开放后,江汉关钟楼钟报时乐曲恢复为《威斯敏斯特曲》,一位退休老人认为该曲有殖民色彩,强烈要求改回《东方红》,一纸文书投向《武汉晚报》,由此引发一场辩论。

  在走访了音乐专家之后,海关认为,从大楼建成之日起,一直沿用世界各地钟楼报时通用的《威斯敏斯特曲》,它与“殖民主义的侵略”“耻辱的象征”无必然联系。选用这首钟曲,既与江汉关大楼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相适应,也是对历史、艺术的珍重。这种观点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自此关于钟曲的争论才平息。

  改革开放之初,“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的时代来了,武汉人有了一个习惯,只要江汉关的钟声一响,就赶紧抬起手腕看看自己的手表走得准不准。

  钟也曾面临老化。2000年秋天,进入古稀之年的大钟“退休”,换成了GPS石英钟,五口铜钟停止了敲击,改为电子报时。这使一些居民感到遗憾,他们提出,希望听到“原汁原味的老铜钟奏乐报时”。

  “机械锤敲出的钟声很有金属质感,浑厚悠长。”武汉海关关史办焉海斌曾说。2014年,经专家论证,在不改变原机械塔钟总体框架的前提下,增加一组“电控击锤装置”,在电子钟运行到整点整刻时,通过电脑控制敲击老铜钟,几代武汉人熟悉的声音,回来了。

  2018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制出跟随北斗导航卫星上天的原子钟,时间精度能做到30亿年误差不到一秒。4年后,江汉关博物馆把使用了22年的GPS电子钟换成了“原子芯”。

  2024年1月21日,江汉关博物馆迎来天南海北的游客,这是它的100岁生日。 “江汉关钟声,已经成为市民的乡愁。”这一天,江汉关博物馆馆长单宏均对媒体记者说道。

  江汉关的钟面并未设秒针,但每到跨年,人们都会齐聚钟楼下,驻足仰望,看塔楼上分针与时针的重叠,直到钟声响起,新旧交替,日子又能翻向下一个篇章。

  在武汉人民以“英雄”之名被全世界知晓以前,被长江水孕育、在码头上成长的武汉人,骨子里就有着一股英勇之气。故事往往在江汉关大楼前发生。

  1927年新年伊始,江汉关大楼前发生了一场流血斗争,参加的码头工会会员被英国士兵突袭,当场殒命,几十名民众被刺伤。两天后,湖北全省400余个团体、30万人,在大雨滂沱中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英运动。随后,在长达37天16次的中英会谈后,英国政府终于被迫在《关于汉口英租界之协定》上签字,将英租界正式交还中国。至此,汉口人民收回英租界的斗争取得了完全胜利。

  在江汉关工作的华人职员往往千里挑一,他们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江南体育app下载忧国忧民意识强烈。1936年,不满于中英雇员差别待遇的华人职员成立了俱乐部乐文社,在社内发表大量进步文章。时期,一些爱国关员甚至放弃了人人羡慕的“金饭碗”,奔赴解放区。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党的地下收听站在江汉关内二楼的一间办公室秘密建立起来。革命时事报道由巡江处事务处职员刘怡冰听录,徐中玉刻写,郭志达油印,然后连夜带出去分发给地下组织。为了掩蔽接听信号和印刷的声音,每周日,3人都会参加海关的舞会,几支舞曲之后,再悄悄回到绘图室。就这样,在的眼皮底下,地下收听站连续工作了7个月之久。

  1938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一周年,武汉掀起一场全民参与的献金救国运动。江汉关旁的定点献金台前人山人海。

  1949年5月16日,江汉关响起了枪声。当天,军队撤离武汉,此时,尚未进城,江南体育app下载一些不法之徒趁机大肆抢掠并将目光盯向了江汉关。千钧一发之时,江汉关职工20余人取出步枪和左等船用武器,朝天鸣枪示警,歹徒见状作鸟兽散。

  没想到,枪声不仅吓退了歹徒,还无意间为武汉解放立了功。原来,部分残余势力当天盘踞在武昌,准备向汉口开炮,江汉关的枪声传来,他们以为已经进城,于是慌忙逃窜,汉口避免了遭炮轰的劫难。

  “江汉关经过了清政府、军阀混战、民国,经过了日本占领时期,也经过了我们的解放战争,它见证了时代的风雨沧桑。”96岁的江汉关退休职员甘胜禄晚年总结。

  江汉关也曾开风气之先。在博物馆里,至今珍藏着一块粉色绸缎方帕,上绣喜鹊踏枝图和大红囍字,还有不少人的签名。其中,江汉关回归前最后一任华人税务司蔡学团和新中国第一任武汉海关关长陈策的签名引人注目。

  手帕来自一位海关职员的婚礼,那是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到半年,提倡移风易俗,于是,一对职员的婚礼在江汉关大楼举行,来宾们以茶代酒,吃着糖果,高兴地在手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场温馨朴素的仪式,成为这对新人一生珍藏的回忆。手帕也成为珍贵的历史证物。

  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搜索江汉关,“拍照出片”成为关键词。毫无疑问,直至今天,这栋百年建筑仍在吸引着年轻人“打卡”的目光。

  在武汉大学建筑学教授王炎松看来:江汉关是“武汉古典复兴建筑的巅峰之作”。这栋融合了古罗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法国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高大坚固、庄重典雅,任何时候都令途经者忍不住注目。

  其选址被认为是“神来之笔”:位于江汉路与沿江大道交会的“汭位”(河流冲刷形成的凸出地带),站在大楼上往北可见昔日的整个租界区及其所临江面,往南可见汉水的入江口,甚至可以观察到长江和汉水的航运动向,可谓扼守两江航道的视觉焦点。

  “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我从宜昌坐船过来,不记得是早晨还是黄昏,船上有人突然在欢呼,‘诶,汉口到了’我们就都涌到甲板上,就看到了江汉关,它就是屹立在很突出的地方。”胡榴明说。

  起初,江汉关的办公地点由几间简陋的仓库改造而成。1907年的报纸上曾刊载这样一则新闻:本镇江汉关设立以来已40余年,所有房屋木料多半腐坏,久欲改造,因欠项支绌不果。兹忽于昨大公事房倒塌一处,幸在白昼,尚未能伤人,然亦险矣。

  1921年,汉口开埠60年之际,武汉进出口贸易总额已从1867年的2300余万海关两到激增上百倍。新的海关大楼在这一年破土动工,通过招标,选择了上海著名的斯蒂华达生·斯贝司建筑工程公司的建筑师辛普生的设计方案,建造资金初步估算成本为49万海关两。整个大楼的设备器材绝大多数为进口,3年后,这栋耗资巨大的建筑完工,成为当时武汉最气派的高楼。

  在大楼刚开始建时,时任总税务司的安格联就慕名找到了时任湖北教育厅厅长的书法家宗彝,请他为江汉关题匾。出于慎重,宗彝反复揣摩练习,数易其纸,只因“江”字笔画少,难与繁体的“汉”“关”二字协调,“江汉关”3字写了又换,换了又写,最后终于一气呵成,结构浑然一体,如铁画银钩,大气雄浑。为突出主体,最后在凿刻时省去了署名,为此,海关专门设宴向宗彝道歉,宗淡然笑道:“江汉关建筑高大,情况特殊,为壮观瞻,省掉落款,也在情理之中,无须如此解释。”一时传为佳话。为表敬意,江汉关赠予宗彝纹银500两作为润笔费。

  2016年,江汉关被收录进《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入选的3大条件为“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在一张拍摄于1931年的老照片里,洪水已经淹没到江汉关二层,其周围一片汪洋,受灾群众正划着小船出行。江汉关的外墙以1到2米厚的湖南花岗岩砌筑,底层填充麻石。超前的防洪设计,让它历经1931年、1954年、1998年武汉特大洪水而不倒,石墙上也刻下几块记录水位的铜牌。江南体育app下载

  吸引人们前来观赏的钟楼机械,更是设计精妙。钟楼分上下四层,一层为大钟摆砣室,二层为大钟机件,三层为时针室,四面外墙上均嵌设着巨大的钟面,直径逾3米,针长达1.7米,晴朗天气时,人们在5公里外都能看清。四层为钟室,内摆有一大四小、5个不同音阶的铜钟,打点和奏鸣声都由机械敲打这些钟面发出。再往上,通过一个狭窄的小铁梯,就到了钟楼顶端。

  自1948年10月起就在江汉关大楼工作的甘胜禄老人说,以前每天上班,都能看到塔尖顶的铜制风向仪,上刻英语“东、西、南、北”4个单词的首字母,中间镶有一个鎏金英国式的帆船,这支风向仪随风而动,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遗憾的是,后来被拆掉了。

  7月24日,记者随1600多名游客来到江汉关博物馆,在走廊桌上的观众留言簿,看到一名小学生用稚嫩的笔触写下“这里美丽、热闹,我爱武汉”。

  2015年后,江汉关被改造为博物馆,免费向人们开放。经过几次“修旧如旧”的大楼仍处处彰显着它的典雅质地。正面的8根廊柱,柱头均以忍冬青叶形装饰,宛若花篮,楼梯的地坪和墙裙皆由汉白玉大理石砌成,配以柚木扶手和铸铁花栏杆。随着岁月流逝,扶手木头已出现磨损,但摸上去,便生出一份温润的厚重感。

  小红书博主利山穿着复古的马甲在楼里拍下一组照片,她小时候在钟楼脚下的花楼街长大。“出生之前它就在,离开时它大概率还会在,在我眼里它是隽永的。”利山特意拍摄了午后阳光照在楼梯的一角,并写道:“下午3点,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投影在楼梯上,钟声敲响,时间、空间和色彩交织出珍贵的吉光片羽。”

  一名博主拍下了博物馆里一位女子网球冠军摄于1933年的照片,并发布在社交平台上。上百条评论里,有人说:“武汉历来就是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古代没有高铁、飞机,水路交通贸易发达的地方就是最繁荣的地方。”

  1999年12月31日24时整,近10万人在江汉关大楼聆听新千年的钟声。武汉进入了又一个世纪。

  百年之后,见证了这座沿江超大城市的人民百年的悲泣与欢歌,城市的兴衰与荣辱,江汉关的钟声依然响着,那庄重的身影,始终屹立。